■撰文 朱洁 张宇豪
近日,海盐县于城镇在全县人民调解卷宗交叉评查活动中,经评查组在案件受理、法律适用、文书制作、案卷装订等方面的多维度考评后,最终获得全县第一,这是近年来于城镇人民调解与平安建设工作稳扎稳打的一个缩影,也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实践。
预防为主
打造诉源治理“清纷码”
一直以来,于城镇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积极打造重点整治、多环衔接、多元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。一方面密切与法院联系,强化共享法庭运用,通过法官连线开展释法说理,从源头上为纠纷当事人甄别法律误区、扫清法律盲区,定制纠纷化解可行性方案,切实提升“庭所共建”工作实效。另一方面依托网格、睦邻客厅等载体,借助调解员、网格员、老党员、法律顾问等力量,提升矛盾纠纷排查的高效性和处置的及时性,获得人民群众一致好评。
今年3月,何家村老李反映自家种植多年的榉树被工程队砍伐,报警后双方调解无果,来到了睦邻客厅寻求帮助。何家村协调相关民警、调解员、法律顾问等组成解纷智囊团,快速启动联合调解,从多角度详细了解事件始末,找到问题“症结”,最终通过释法说理+情理交融的方式,成功化解该起矛盾,顺利打开了老李的心结。
今年以来,于城镇累计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67起,处置率达100%;调处矛盾纠纷181件,成功率达97.79%;截至今年3月,万人成讼率为15.33%,同比下降13.58%,诉源治理成效得到进一步彰显。
培育为先
锻造懂法善调“人才码”
于城镇紧扣调解员这个关键因素,大力推进调解队伍力量多元化、结构年轻化、培训全员化。
钟伟杰是于城镇民声一键办队伍中的00后,日常工作之一便是处理百姓矛盾纠纷。今年5月底,他处理了一起遗产继承纠纷。“这个案子与当前政策密切相关,又涉及房产分割,事关两兄弟的切身利益。调解的过程既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过程,也是自身进一步学习政策法律的过程。”钟伟杰说,最终矛盾的顺利化解,让他收获满满。
近年来,于城镇广泛吸纳乡贤、新居民、老党员等作为调解力量,并在全镇范围内遴选14名骨干调解员、10名各领域专家、5名法律顾问和1名心理咨询师,组建于城调解智囊团,定期召开调解例会,为辖区内调解工作出谋划策、保驾护航。
同时,开展调解员传帮带工作,优化调解队伍年龄结构,通过“老带新”的模式培养年轻调解员,引导其从法律依据、案件特点、当事人诉求等方面分析重难点及与之相适配的调解方法。
依托庭审旁听、专题讲座、线上课程等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,确保其掌握“四懂”(懂政策、懂法律、懂业务、懂调解技巧)“四会”(会预防、会调查、会调解、会制作文书),进一步提升调解“硬实力”。
创新为要
擦亮平安建设“品牌码”
今年5月,在“平安建设20年 共筑美好幸福城”海盐县平安建设2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,于城镇“盐归于好”平安建设品牌正式发布。
“‘盐归于好’意指消除矛盾、重新和好,LOGO部分运用了平安鼎、于城古桥等元素,充分彰显我们于城连续三年获得嘉兴市平安建设工作优秀镇的成效。”于城镇平安法治办负责人介绍说。
为进一步打响“盐归于好”品牌效应及知名度,于城镇借助平安建设20周年这一契机,设立家门口的调解室及村民评理说事点,提供调解员点单式服务,并进一步发挥睦邻客厅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,引导群众主动通过调解化解矛盾,确保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近年来,于城镇倾力打造“盐归于好”平安建设品牌,创新调解方式,持续释放基层治理新活力。
针对异地调解难等问题,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视频“云调解”,并以“网签”形式签订调解协议,切实提升纠纷调处化解效率;对于个别需实地勘察的案件,联系当事人提供异地上门调解服务。
同时,为深耕平安建设品牌,于城镇实施调解室五年培育计划,利用五年时间,实现村社品牌调解室全覆盖,进一步凸显钱林祥品牌调解室这一镇级品牌调解室功能,努力实现细雨润物定纷止争。